摘 要:高等教育公平追求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更有质量,更多公平”的基本原则是《2019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的进一步倡导。然而,公平问题还有多少,不公平的现象还有没有存在,如何让高等教育公平的事业继续迈向深入,都是非常值得探讨的课题。公平问题涉及面广,牵涉主体多元,问题越来越复杂,很难依靠单方面解决,但是只要把每一个主体的责任落实好,那么高等教育公平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从学者的角度出发,探讨其特别的服务和作用,分析其服务上所存在的问题,找出问题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找到可以提高其服务质量的方法和途径,以期在未来的科学研究中为提高高等教育公平作出更大的贡献。
关键词:学者;高等教育公平;促进;服务
引言
高等教育发展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发现公平问题并逐步谋求公平的过程。“教育公平”作为政策术语最早出现在2002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十五规划”中,坚持教育公平发展的原则。2007年,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三年后,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把“促进公平”作为指导2010年以后十年教育改革的二十字方针之一。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再次强调教育质量与公平协调发展的战略目标。《2019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为高等教育发展提出了“更加公平更有质量的教育”的时代命题。[1]可以说,教育发展每一次重大时期都是在坚持教育公平的逻辑上前行。
从政策角度看,政府为高等教育公平所要解决的问题可以提炼为三个方面:一是入学机会的公平;二是资源配置的公平;三是针对性解决西部高等教育的发展滞后问题。[2][3]就入学机会而言,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为农村地区的学生以及为残疾学生所专门出台了相关普惠性政策。就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发展,国家也出台了《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2012—2020年)》,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出台了助学贷款的相关规定。在毕业生就业促进上,人社部也实施了“中国大学生就业促进工程”。一句话,宏观政策已很丰富,实际问题也解决了不少,但我们的公平问题是否已全部解决,如果没有全部,存在着哪些问题,为什么很难解决以及怎么解决,这些问题都需要深入且针对性地加以研究和解决。
为了对已有文献做一梳理,我们就中国知网所收录的高等教育公平相关论文做了分析,以发现研究的主要趋势,发现问题的重点,并在此基础上发现还有哪些问题仍然没有解决,哪些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就高等教育公平的学术论文而言,发表的论文总量近1,000篇。根据中国知网自然显示的30多项小主题,再根据我们的研究需要,加以合并和整合,出现了高等教育宏观问题研究、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研究、资源配置公平问题研究、公平与效率关系研究等八项主题(见图1)。由此不难看出,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和入学机会是大家关注最多的问题,占论文总量的3/4有余。然而,关于公平的国际比较研究、就业的歧视问题研究、分阶层的教育资源差异以及中国高等教育公平上所取得的重大进步却少有研究和梳理。再者,思辨性研究较多,而实证研究较少。最后,从学者这一群体的角度出发探讨学者们对高等教育公平事业发展的独特贡献的文献,则几乎没有。因此,本文的探讨弥补了这方面研究的欠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图1 高等教育公平研究的论文主题分布图
学者服务高等教育公平中存在的问题
学者对高等教育公平问题是极为关注的,他们通过自己的科学研究,建言献策,上为国家国策服务,中为学校改革和发展服务,下为学生和家长的疾苦而呼吁。然而,从知识动员的视角来看,学者的贡献在哪里,有多大以及如何把握,是一项十分有趣的课题。知识动员原理认为,任何学者都希望自己的研究对社会产生影响。知识的价值在于能够被用户活用(激活)。[4]有所用,有所价值;无所用,没有价值。尽管我们不能完全同意此一观点,但是反过来说,如果我们生产的知识,几乎不能影响用户,或者影响很小,那么我们又为什么要生产这些知识呢?如果这些知识没有实际用处,那么我们学者研究的合法性是否就成了问题?
学者创造知识的价值,概括起来有三点:一是对国家政策产生影响;二是对高校管理实践产生指导;三是对学生权益保护产生影响。[5]所有这些影响都是通过我们所生产的知识而实现的。不生产知识,就没有效用。生产了知识,不能产生实际影响,还是没有效用。就高等教育公平而言,学者的价值就是看能否创造出有质量的与高等教育公平相关的知识,看这些知识能否对决策者、高校和学生产生实质性的影响。
第一,重视知识生产却疏于知识的应用。从知识的生产来看,学者生产的知识可谓不少,但是必须看到,我们的成果有多少能够为国家决策做参考。有学者抱怨说,我们的科研成果很多都被锁在了柜子里,国家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的成果,绝大部分结了题后也就结束了使命,作用不是很大。[6][7]为什么呢?只要结题了,任务就完成了。这就是问题症结之所在。科研上花了那么大的气力,却让效益终结在“半道上”。所谓“半道上”,指的是我们拿科研项目的目的就是为了结题,结题固然重要,但效益未能全部发挥出来。还有,如果为了做课题而发表,那么论文发表后没有人引用和参考,知识没有人应用,那也是效益不高的表现。知识动员的原理告诉我们,作为知识的生产者,我们不仅仅只是创造知识,我们还要让知识活化起来。因此,有没有服务的结果和效果是检验学者成果的试金石。这个现象与全民抗“疫”中关于病毒学家的科研评价有相似之处。病毒学专家不仅仅要去《柳叶刀》上发论文,还要“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8][9]
第二,大部分学者不熟悉知识分享的方法。大多数学者还没有很强烈的意识。他们想,怎么可以到处宣讲自己的成果?担心别人说我张狂。也觉得没有必要主动把我们的知识分享给用户。因为不知道谁是我们的用户,这是第一个问题。把成果传递给用户,我们也不知道合适不合适,怕人家不理我们,看轻我们的成果,这是第二个问题。更有甚者,我们已经给有关部门报送过研究的成果和建议,但一直没有回音。一两次尝试后的无疾而终导致成果分享的动力和热情全面丧失。所有这些,都是知识动员和分享过程所存在的现实问题。然而,我们也要看到,大学里也有同行,特别是工科教授或工程学者却表现着完全不同的意识和状态。他们在推销自己的专业技术方面,比我们主动得多。在知识动员方面他们应该说是我们的榜样。因此,要向他们学习去寻找合作伙伴和潜在用户,要向他们学习如何介绍自己的专长及特别价值,要向他们那样与工程实践的改善始终捆绑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