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校首页     学院简介     领导致辞     院校历史     工作动态     院校新闻     证书查询     校园活动
时政要闻     通知公告     教务动态     信息公开     互动交流     校园风采     专业设置     联系我们
教务信息

积势蓄势谋势 识变应变求变

点击量:   时间:2021-01-23 12:06

高等教育是兴国强国的“战略重器”,服务国家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根本上要求高等教育率先实现创新发展。文科占学科门类的三分之二,占专业种类和在校学生数的半壁江山,文科教育的振兴关乎高等教育的振兴。高等文科教育作为培养青年人自信心、自豪感、自主性的主战场、主阵地、主渠道,应精准把握高等教育新形势,积势、蓄势、谋势,识变、应变、求变,构建以育人育才为中心的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新格局,加快培养新时代文科人才,全面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未来已来:把握高等教育新形势

把握高等教育新形势就是要把握时代发展大势、中国发展大势和高等教育自身发展大势。

1.高等教育要把握时代发展大势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大国关系、国际秩序、地区安全、社会思潮、全球治理都在急剧地重塑、重构。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和平赤字、发展赤字也为未来发展带来一系列挑战。政治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但不稳定、不确定现象和倾向日益突出,世界面临着重新陷入分裂甚至对抗的风险。2020年全球经济预计收缩5.2%,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程度最深的经济衰退。文化交往速度加快、信息量增大,文化冲突与文化融合并存。习近平总书记在致第六届世界互联网大会的贺信中强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新应用新业态方兴未艾”。2018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上指出,“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时代浪潮奔腾而至,如果我们不应变、不求变,将错失发展机遇,甚至错过整个时代。”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5年《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Rethinking Education: Towards a Global Common Good?)报告强调,世界正在变化,教育也必须改变。面对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面向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高等教育亟需积厚成势、蓄势待发、谋势而动。

2.高等教育要把握中国发展大势

中国正处于“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是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阶段,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到了高等教育四方面的内容:一是新成就,“十三五”时期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二是新目标,到2035年基本建成教育强国;三是新要求,“十四五”期间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四是新动力,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变”与“高质量”是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的两个关键词,而“创新”是最关键、最核心、最动人的要义。中国高等教育也唯有创新,才能以变应变,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

3.高等教育要把握自身发展大势

高等教育要满足新需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我们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这就要求高等教育必须做好经济硬实力、文化软实力、影响巧实力、战略锐实力的关键推动力、主要贡献者和重要发源地。

高等教育要适应新变化。经过多年发展,高等教育出现了四个方面的变化:一是地位作用,高等教育从“基础支撑”到“支撑引领并重”,成为可持续发展的最大红利和牵引动力。二是发展阶段,高等教育2019年在学总人数4002万,为世界第一,毛入学率达到51.6%,正式进入普及化阶段,开始成为多数人职业生涯的“基础教育”。STEM毕业生人数是美国的6-8倍,据QS测算,高等教育体系实力(2018)全球第八、亚洲第一。三是类型结构,按国家主体功能区战略定位,从“金字塔”到“五指山”,从原先的“相对单一”到“更加合理、类型齐全、体系完备”,多样化发展成为高等教育发展最显著的特点。四是舞台坐标格局,中国高等教育已在世界舞台、国际坐标和全球格局中谋划发展与改革,参与竞争与治理。

高等教育要把握新特征。多样化、个性化、学习化、现代化是中国高等教育迈入普及化阶段的基本特征。应包含多样化的质量标准、评价标准、发展类型、发展路径,并注重开展个性化培养,帮助每一个学生成长成人成才。因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教育变革和创新,具备了“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化特征。各学校需要推动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我们要特别警惕“身子”进入普及化,“脑子”还在大众化,习惯还在精英化的问题。

高等教育要接受新考验。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而努力,高等教育要提高服务能力、引领能力、治理能力,才能成为面向世界、立足当下、赢得未来的国之战略重器,以及提高国家硬实力、软实力、巧实力、锐实力的战略引擎。

高等教育要迎接新变革。2019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总结会议上指出,“形势在变、任务在变、工作要求也在变,必须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并在多个场合强调世界在变、中国也在变,相应的任务、要求和方法也要审时度势做出改变。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就要抢抓战略机遇,加快推进高等教育识变、应变、求变。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同志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课上讲到,“除了创新,教育无路可走;除了革命,教育无路可走”,这是革命性的转型,而不是小修小补的变化。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范式必须进行重大变革,才能进入新时代、赢得新时代、引领新时代。

唯变不变:迈入提高质量新时代

2018年8月,中央文件提出要推动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提升教育服务能力和贡献水平,发展新工科、新农科、新医科、新文科。“新”不是新旧的新,是创新的新,是整个发展思路、标准、路径、技术方法和评价等系列新变化。“四新”建设是要提升国家的元实力——经济硬实力、文化软实力,生态成长力,全民健康力,“四新”建设是高等教育“质量革命”的战略举措,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中国方案”,是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布局。

新工科百花齐放,日新又新。新工科即“新的工科专业、工科专业的新要求、深度交叉融合再出新”。从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到北京指南,新工科建设已经进入到2.0阶段,新工科建设正在从轰轰烈烈走向扎扎实实。目前2.0版着力推出的未来技术学院和现代产业学院要打破学科专业的壁垒,努力实现深度交叉融合再出新。

新农科高位推进,层层递进。新农科肩负服务好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四大使命,坚持面向新农村、新农业、新农民、新生态,努力开改革发展新路、育卓越农林新才、树农林教育新标,为国家农业农村现代化贡献力量,为世界高等农林教育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从安吉共识、北大仓行动到北京指南,新农科建设正在逐步深化。


信息公开
  • 校园风采

    校园风采

  • 校园风采

    校园风采

  • 校园风采

    校园风采

  • 校园风采

    校园风采

  • 校园风采

    校园风采



学院简介      教务动态   │    信息公开   │   

互动交流   │    校园风采   │    证书查询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1993-2020 吉林建筑工程学院 版权所有
地址:白城市光明南街15号